作者: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岳凯声 访问次数:次发布时间:2020-10-28
编者按:2020年10月29日—30日,河南省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现场会在省会郑州召开,总结近年来全省“示范校”建设成果,谋划和推进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为进一步总结成就、交流互鉴、促进发展,即日起,全省10所“示范校”将同步发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河南探索”和现场会报道。本文为系列报道之三。
2015年,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启动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计划。5年来,全省10所“示范校”砥砺奋进、改革探索,在推动学校转型、提升应用型育人质量等方面,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改革发展模式和经验。
黄淮学院
——聚焦高质量发展 推进示范校建设
黄淮学院2015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示范校以来,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示范校建设走深走实。
一、聚焦高质量发展,推进办学模式创新
强化转型发展顶层设计。成立示范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示范校建设一系列规章制度,系统规划转型发展路径。
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了“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11个产教融合平台。
校企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建了“嫘祖服装智能制造学院”等7个现代产业学院,形成了政、校、企共同参与的合作治理机制。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着力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强力实施“一院一专业”和“学科专业改造提升计划”,重点建设了6大特色专业集群。动画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筑学等6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持续强化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一师一金课”建设计划,着力打造“黄淮金课”,成功获批17门省级一流课程,构建了“四位一体”的“模块+平台”应用型课程体系,以及“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深入开展校企“双主体”培养。按照“四新”理念,邀请行业企业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机制。
强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了以“五个融入”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三、聚焦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区域创新发展能力
加强应用型科学研究,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合作成立了“驻马店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高端平台,共建了32个省市级协同创新中心。
打造人才资源高地,服务地方人才需求。实施“院企人才合作工程”和专业教师“下基层”计划。42名教师在全省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土木工程教师团队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创新。原创音乐剧《杨靖宇》获批2020年度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点项目立项。
四、聚焦高质量发展,着力拓展国际化办学空间
强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与10多个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20多所知名大学开展合作办学,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毕业生1万余名,输送近千名学生出国留学。
全力承办好教育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从2014年起,学校连续承办了七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已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性论坛。
关山几度去,扬帆正当时。站位新时代,黄淮学院将深入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四项建设”,奋力谱写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新篇章。
bet36体育在线
——“六个突出”全力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bet36体育在线以“六个突出”坚定不移融入地方办学,全力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高校主体、行业引领、企业参与、校地互动”的“许昌模式”。学校入选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发展道路。
校地互动“突出”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在深度融合中促进城校共生。河南省教育厅、许昌市政府与学校签订共同支持学校转型发展协议。许昌市五年投入3.3亿元资金支持学校发展。学校与多家骨干企业联合成立科技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启动针对市、区(县)的科技人才服务行动计划,与鄢陵县签订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合作协议,全面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学科专业“突出”产业需求。构建契合地方重点产业链的电力装备与制造、信息技术、食品医药与健康、商务服务等4个应用型专业群,成立瑞贝卡学院、大数据学院等行业学院,形成了与区域重点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区域文化高度融合,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师资队伍“突出”双师双能。改革绩效评价、职称评审、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引导教师到行业企业一线锻炼,与许昌市共同实施人才共建“双百工程”。学校集聚了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中原学者等在内的30余名学术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组建形成多个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500余人。
人才培养“突出”双核驱动。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理念,实施“莲芯有我”大学生成长计划,构建对接产业需求和生产过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全员化教育、全方位实践、全要素服务为核心的“三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5年以来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00余项。
科学研究“突出”应用导向。与企业联合成立超硬材料制品、智能电网、发制品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研发等17个协同创新中心,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开展联合攻关,取得了重要科技成果。学校建有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30多家,促进了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科研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文化传承“突出”守正创新。主动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和特色,建有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在魏晋史研究、钧瓷文化研究与技术创新、三国文化研究、河南民间舞蹈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凝练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周口师范学院
——以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工作 奋力推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近年来,周口师范学院形成了实践、教育、服务、保障“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力支撑了示范建设。先后获批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全国“十三五”规划产教融合工程百所高校、硕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2019年科研综合竞争力指数位居全国新建本科高校第30位、综合办学实力进入武书连2020年大学排行榜省内院校前20名行列。
一、“开放式、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一是创新开发平台。开放文化创意、科研创新、工程实训平台,设置了“领航创业奖学金”“英才教育创新奖学金”,催生了一批创新成果和原创文艺作品,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0余项。
二是实践实训平台。学校现有17个国家级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省级科研平台、协同创新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五年来,获批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5项,培育校内科研创新基金项目292项。
三是成果孵化平台。成立了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3A支点众创空间。五年来,成功孵化企业31家,产值3100多万元,带动就业760余人。
四是校地、校企协同平台。2012年以来,学校与周口市构建战略合作框架,形成了“1+1+N”的校地、校企协同创新机制(1个职能部门+1个二级学院+N个相关企业行业);省教育厅与周口市政府签署了共同支持周口师范学院转型发展协议;与郸城县等共建了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与周口市、漯河市共建教师教育发展共同体;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昂立创新创业学院”“昌建设计创意学院”等8个行业学院。
二、“深融入、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开展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是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创新创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编写出版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校本教材2部。
三是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活动。学校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机器人大赛、程序设计大赛。
三、“专业化、精准化”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专业化”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校内外结合、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二是加强“精准化”创新创业指导帮扶体系建设。学校积极推进就业指导、职业辅导和创业引导一体化建设,开展了“两分一多”创新创业指导帮扶。
四、“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学校依法成立了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制定了《实践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二是强化全方位保障服务。实施创新创业一把手工程,形成了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工作格局。
三是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举办创新创业讲堂、创新创业报告会,编印了《创新创业典型人物事迹选编》《职业生涯面对面》丛书。
荣获了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国家级众创空间、河南省首批高校“双创”基地等荣誉称号,《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等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多次报道。
黄河科技学院
——坚持创新引领深化产教融合加快示范性应用技术大学建设
黄河科技学院是全国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连续三年位居武书连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第一名,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应用大学民办高校第一名。
以顶层设计为先导,统筹规划建设任务。作为全国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战略改革试点单位、省首批四所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之一,学校将示范校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投入10多亿元,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以产教融合为动力,打造特色专业集群。对接河南优势主导产业,共建专业集群5个、行业学院8个,现有省重点学科5个,省一流本科专业9个,特色、品牌专业数量居全省民办高校首位。
以内培外引为路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专任教师1547人,其中“双师型”教师896人;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高端人才150余人;入选“1125计划”9项,获政府资金1800万。
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建成全链条双创孵化载体,获全国首批众创空间、全国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全国创业孵化基地等。学生获国家级奖励1310项,入选全国高校学科竞赛TOP300榜单,在全国“互联网+”大赛中获2银6铜。涌现出“河南省创新创业十大标兵”等多名创业典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3项。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建成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50多个,位居全国应用型高校专利授权量第四名、连续四年全省高校专利授权量排名第二。智库研究成果多次得到省领导肯定;当选全省高校智库联盟理事长和秘书处单位;受省发展改革委委托,开展全省双创基地第三方评估。与省农业厅共建河南省数字乡村创新中心。仪器设备提供检测服务超30万次,连续两年获省仪器共享补贴(全省唯一高校)。培训3万余人次,获全国首批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基地。
学校获全国就业50强、全国首批创新创业50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务院“双创”专题督查调研组等到校调研,均给予高度评价,新华社专题报道,刊发在国务院网站,郑州市市长批示祝贺。多次被央视《新闻联播》等媒体报道,300多个参访团来校考察。
商丘师范学院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获批“示范校”建设单位以来,学校紧紧抓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积极搭建校企校地合作发展平台,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 确立产教融合发展路径,构建校地合作发展平台
与商丘市人民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1+N”战略合作框架,与商丘市共建商丘科学院,成立“商丘师范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完善校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和机制。面向商丘市产业集聚区,聚焦美丽乡村建设,服务区域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融合发展。
二、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引入“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等行业学院,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按照“一院一品、一专业一特色”人才培养要求,形成了“135”双创工作模式、传媒学院专业工作室(1+1)N模式、艺术设计学院“两业三品、实题实做”模式、教师教育学院“2110”模式。YOUNG创谷创新创业综合体,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类技能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2000多项。涌现出一大批创业典型。
校地共建商丘大学科技园,依托河南省功能性食品创新中心,与柘城县共建“河南省干制辣椒产业技术院士工作站”。依托河南省生物分子识别与传感重点实验室与商丘华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成豫东地区先进的细胞生理功能分析和测试中心。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共建“河南省化学生物传感与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国际联合实验室”。近年来,签订横向项目760个,到账经费约1.34亿元。
三、推动产教融合持续深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依托汉梁文化研究中心、应天书院研究中心、应天国学堂,撰写“文化商丘”大型丛书。拍摄制作“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8集专题片,撰写“老家河南,出彩中原”11集专题片解说词,打造的原创民族歌剧《应天书院》,在发现商丘、讲述商丘、设计商丘、宣传商丘中发挥了智库和生力军作用。
洛阳理工学院
——以双创教育高质量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
获批示范校以来,洛阳理工学院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探索凝练出“三融三创,融创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洛理模式”,以双创教育高质量打造出应用型人才培养高质量的靓丽品牌。
以平台建设的高标准,为双创教育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洛阳市、区政府投入2000万元,高标准共建bet36体育在线大学科技园,先后获评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科技园、省级双创基地等。获批省级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试点建设单位、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有效促进了双创资源集聚、共享,双创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以师资建设的高标准,为双创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学校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创师资队伍,一方面组织专职教师参加教育部等举办的各类双创培训班,一方面扎实开展工程与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先后选派273名教师开展为期半年的全脱产实践锻炼。建成39位专职双创教师队伍和70位知名企业优秀人才担当的兼职双创导师。依托学校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多措并举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水平。
以课程建设的高标准,为双创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扎实推进“校企合作”“专创融合”课程开发建设,激发学生创意灵感发生,培养创新思维形成。近年来,立项建设《材料成型装备及自动化》等14门 “专创融合”课程,其中《电子工程应用设计》被推荐参评国家一流课程评审。创新开展“人工智能”等3个跨学科的“微专业”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职业生涯与创新创业思维》等43门双创必修和选修课程,修读学生11968人次。
以科创竞赛的高标准,为双创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学校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月”为主要载体的品牌活动,每年吸引超过7000名学生参与。“以赛代训、赛训结合”双创教育模式,“立项资助+获奖奖励”双重激励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创热情。近三年,学生科创竞赛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884项,其中国家级230项。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连续4年位列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组300强,河南省前10强。
平顶山学院
——聚焦四个关键,奋力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
平顶山学院紧盯“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的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凝心聚力、科学谋划,聚焦关键、克难攻坚,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应用型大学建设进入了“提质量、上水平”的快车道。
聚焦应用型办学定位,科学谋划扎实落实。校党委高度重视学校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2016顶层设计年、2017狠抓任务落实年、2018重点任务攻坚年、2019质量提升年、2020治理能力提升年,明确发展方向,引领学校坚定不移地走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汇聚起全校上下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广泛共识和坚定信念,开创了应用型大学建设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聚焦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打造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群。秉持“服务需求、交叉融合、集群发展”的建设理念,按照“服务面向相同、学科基础相近”的原则,紧紧围绕平顶山市“1+7”产业体系、中国尼龙城、中原电气城建设和“五大转型”战略,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重点建设了高压智能电气、尼龙及化工新材料、文化创意与传播、基础教育、医疗康养等学科专业群,夯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推进政产学研协同、教学做创融通。与平顶山市政府、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平高集团、黄河科技集团等政产学研协同共建平煤神马学院、平高学院、鲲鹏产业学院等8个行业学院。以行业学院为载体,推进“四个共建”“六个对接”,全方位引企入教,推进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学内容对接行业标准。各行业学院与合作单位共建特色工作室和开放实验室,推进教学做创一体化,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016年以来,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奖励近4000项,2019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奖励数量较2016年增长了284%。
聚焦服务地方,大力推进应用研究与创新。遵循“1124”学科建设思路,坚持应用研究导向,强化产学研用对接,紧紧围绕地方产业技术需求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创新,在古陶瓷研制与修复、超高压智能电网设备运行监测与维护、尼龙及化工新材料研发、植物多倍体育种技术研究、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等领域产出了一批应用性成果,多项技术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替代了进口产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河南工程学院
——以行业学院建设为抓手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近年来,河南工程学院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以行业学院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构建产教融合的路径、方式与方法,切实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转型发展落地做实。
一、构建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学校在新征程意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强调将产教融合作为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重要举措。相继印发了《关于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行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行业学院企业投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坚持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明确了七大产教融合形式,在真融深融上下功夫,建立容错机制;明确了行业学院建设模式、内容和管理机制;明确了企业投入资金实行“项目管理,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示范校建设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注重绩效”,保证经费向行业学院建设、产教融合项目倾斜,重点建设了12个重点项目,拉动企业投资超过3000万元,经费产出绩效和资源配置拉动作用显著。
二、培育特色模式,搭建集成平台。
学校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性提出了“一主体、四联动、八共建”的行业学院建设模式,即以行业龙头企业或高成长性企业为主体,校政行企等四方联动,推动专业、课程、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实质合作“八共建”。2017年以来,先后与河南豫发集团、河南远大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时尚产业学院、远大宜华学院等行业(产业)学院12个。同时学校以行业(产业)学院为载体,搭建各具特色的“政校行企”深度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如远大宜华学院一期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了教研楼、实训车间,锦荣服装学院投入500万元建设了时尚智慧工场等,助推学校与企业形成发展共同体,与行业保持同频共振。
三、协同育人模式优,服务社会能力强。
学校立足行业学院建设,与凤凰集团共建“教育部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与河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联合推进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企业在学校设立“锦荣班”“中税班”等冠名班15个,设立“梅久”“中快”等冠名奖学金21个,每年颁发奖学金超过100万元。学校坚持应用型科研导向,2017年以来,校企共建了“高性能土木材料与结构”“纳米纺织新材料”等创新团队8个,围绕污染防治、采矿安全、土壤修复、纺织服装等国计民生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社会服务,校企合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持、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6项;与企业签订横向项目125项,合同经费7000余万元,服务社会经济成效显著。
南阳理工学院
——注重质量注重内涵注重支撑注重示范 以省示范校建设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把握省示范校建设重大契机,努力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理工大学、服务支撑地方发展中走在前作示范。
一、理念优化融合人才培养,注重“质量”
优化办学理念,突出理念引领。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应用型高校成长规律,凝练并践行“立本立真立特立新”办学理念。
完善顶层设计,凝聚思想共识。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植根南阳,服务河南,面向全国;做强传统工科,发展新兴工科,做优特色学科。
注重特色培育,着力提高质量。学科专业重视协调,培育工科特色。合作办学注重双向,培育开放特色。服务面向植根地方,培育地方特色。
二、专业建设融合区域产业,注重“内涵”
对接产业行业,打造专业集群。围绕河南省“四个强省”建设和南阳高质量建设大城市目标定位,打造智能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应用型专业集群。
做实产教融合,建设产业学院。中兴新思学院是河南省唯一落地的“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河南黄酒产业学院为提升河南黄酒产品竞争力提供支持。
突出实践教学,校企协同育人。近5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8亿元,生均达到1.6万元。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项目投入使用。
三、学校发展融合地方发展,注重“支撑”
培养适用人才,提供人才支撑。按照OBE理念研制培养方案,学生屡获大奖,被誉为“南阳理工现象”。近三届毕业生在宛就业近40%。
开展应用研究,提供科技支撑。建成河南省张仲景方药与免疫调节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工业微生物资源与发酵技术重点实验室。
建设人才高地,提供智力支撑。结对帮扶南召县综合考核全省第二;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四、科学研究融合实践探索,注重“示范”
聚焦转型发展,深化理论研究。2016年举办深化转型发展和省示范校建设研讨会,2018年承办全省示范校建设现场会。2019年出版《新型大学的发轫与建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之路》。
深化改革创新,持续实践探索。2017年提出 “合力育人工程”, 2018年成为省“三全育人”试点高校。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
社会关注好评,致力示范带动。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三年示范校建设年度考核A类,连续三年获“河南省本科高校综合实力提升项目前20高校”。
南阳师范学院
——面向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努力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南阳师范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办学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1.确立了“应用型区域高水平大学”办学目标,强化了应用型办学定位。
2.构建“模块+个性化”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创新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建成机械电子工程类、现代农业与生化工程类、土木建筑工程类、国际贸易服务类、珠宝玉雕工艺类、文化传媒类和教师教育类七大专业集群,包括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
4.整合、升级各二级学院实训中心,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着力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能力。
5.大力引进具有企业工程、管理背景的人才,选派教师到企业行业一线接受锻炼,柔性引进知名专家到校兼职,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6.结合国家战略发展、南阳先进制造业及光电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需要,建成30余个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7.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2016年以来,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00余项、省部级奖项4000余项,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表现突出。
8.积极开展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生物质能源、生物制药与疫苗研发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2011年获批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2017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9.与地方政府、企业签订合作协议50余项,在科技创新、城乡规划、企事业培训等方面深入合作。积极筹建产业学院,已建成卧龙机电学院和新道商学院。
10.成立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在水源区水质保护、生态修复、污染控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生态安全与水资源保护学科(群)”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
(供稿:10所“示范校”)
bet36体育在线地址:中国·河南·许昌市八一路88号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68866 招生致电:0374-2968818
bet36体育在线信息化管理中心 制作 意见与建议请发邮件到 wlzx@xcu.edu.cn 豫ICP备08001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