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作者:殷志锋 晁艳普 来源:学习强国、大河网 编辑:孙旭涛 浏览量: 日期:2025-07-23
当人工智能重构知识获取方式,传统工科教育该如何突围?在bet36体育在线,一门名为“创新设计与实践”的课程给出了破题答案:以“专创融合”打通专业与创业的壁垒,用“研究性教学”重塑能力培养路径。这门覆盖机械、电气、电子专业的课程,正成为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新样本。
破题痛点:从 “知识灌输” 到 “能力孵化” 的转型
当ChatGPT能在3秒生成机械设计说明书,当Sora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动态视频,传统工科课堂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20年起,该校以教育部“推动研究性教学”要求为指引,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研究性教学不是否定知识传授,而是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课程负责人李瑞华教授解释,改革后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从“主讲人”变为“引导者”,通过开放性工程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究,让知识在实践中“活”起来。
这一转型呼应了AI时代教育需求:当机器能轻松获取知识,高校更需聚焦学生“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的底层能力。为此,课程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产出导向" 理念为指引,构建了“三维改革框架”:目标重构——将“创新思维、工程实践、创业素养”纳入课程核心目标;内容革新——打破专业壁垒,开发跨学科项目模块,要求学生的作品兼顾技术可行性与用户的体验设计;评价迭代——摒弃“期末考试定成绩”,引入“过程性考核 + 成果转化评估”,将专利申报、论文发表、学科竞赛等成绩、企业项目采纳度等纳入评价体系。
课程设计:分层进阶,破解“知识静态化”困局
面对DeepSeek等AI工具对传统知识传授模式的冲击,课程团队提出“能力动态生成”理念。知识本身正在贬值,但运用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愈发珍贵。
课程将理论教学、学科竞赛、创业孵化、社团活动“四维一体”架构贯穿全过程,形成独特的“三阶能力进阶”模式。大一“兴趣启蒙”:通过“头脑风暴”,打破专业壁垒,通过“第一性原理”分析调研本地制造业痛点,激发创新思维。大二“项目筑基”:拆解教师科研项目,用SOLIDWORKS、MATLAB等软件完成产品的仿真优化设计。大三“实战演练”:以“互联网+”“挑战杯”“电子设计”等赛事为考场,企业横向课题为练兵场。
教学创新:真实场景驱动,成果反哺课堂
课程以“真实场景驱动,成果反哺课堂”为核心,推动教学革新,打破传统 “纸上谈兵” 考核。一是实行多元化考核:以专利申报书替代传统试卷,学生提交的创新方案经审核达标即可认定知识目标达成;省级学科竞赛获奖可直接抵扣成绩和学分。二是资源整合形成合力:超星学习通平台上线200余个真实项目案例视频,涵盖机械结构设计、电路开发等全流程;许继集团等企业工程师定期入校授课,通过专题讲座解析产业痛点,指导学生将技术方案与市场需求对接。
跨学科协作成为常态。机电学院学生负责机器人结构设计,电气学院学生开发硬件电路,软件学院学生编写控制程序,商学院学生制定推广方案,多专业联动完成从创意到原型的全链条实践。学生参与教师横向课题人数增长240%,直接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学科竞赛表现亮眼,印证了真实场景驱动教学模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
思政融合:工匠精神照进工程实践
bet36体育在线创新设计与实践课程的仿真实验室,一块展板将“大国工匠”高凤林0.08毫米焊接精度的照片与学生设计的0.05毫米公差精密齿轮并列,标注“传承极致,超越精度”,成为工匠精神融入工程实践的缩影。
课程以制造业“卡脖子”技术突围案例让工匠精神具象化,如 “中国芯片制造设备突破” 时间轴与学生 “精密机械传动系统优化” 项目日志对照。“启发兴趣”阶段,结合“蛟龙号”耐压壳体上千次测试等案例,讲解TRIZ理论与结构优化,传递创新中的坚守与担当。
“当学生为了一个参数反复验证,为了一个细节争论不休时,我们知道,工匠精神已不再是展板上的故事,而是融入实践的本能。”课程思政负责人殷志锋教授表示,“课程结束后,毕业设计中每个零件都做了3次以上优化改进,是因为想起高凤林说的‘火箭焊接,多一克力都可能失败’。”这种内化的品质,正是课程思政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的最佳注脚。
成效显著:从课堂改革到人才培养质量跃升
经过三年实践,研究性教学改革成效逐步显现,成为bet36体育在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 “助推器”。
学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bet36体育在线机器人大赛参赛规模三年实现翻番,2021年346人参赛、获奖率 35%,2024年增至847人参赛、获奖率60%;学生申报专利数量年均增45%,2024年获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教学质量与满意度双高:课程组教师连续三年学生评分超95分,获评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024年毕业生跟踪显示,参与课程改革的学生就业率较未参与者高出12%,且85%入职企业反馈“上手快、创新意识强”。
辐射效应逐步扩大。改革经验被纳入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示范课项目和河南省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项目,相关成果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未来展望:研究性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
下一步课程将融入AI工具,开发“虚拟创新实验室”,通过Sora等技术可视化呈现复杂工程原理,降低实践门槛;同时深化校企协同,与许昌本地10家电力装备智能制造企业共建“联合创新课题库”,让学生在解决产业真问题中成长。
从课堂到赛场,从实验室到企业车间,bet36体育在线以研究性教学为支点,正在撬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层变革。当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当实践成为一种自觉,这里的学生正以更从容的姿态迎接产业变革的挑战。